學習英語在東亞文化圈中幾乎是每個學生的夢魘。
大多時候學習英語似乎只為了一件事情: 考試。學校畢業後,當考試的目的不再,學習英語的動機也嘎然而止,除非當你再度被捲入考試機器的齒輪(如期待透過多益高分,進入理想外商工作),你是否懷疑過學習英語的必要性?
的確,對在台灣工作生活的大多數人而言,使用英語的機會可能不多,先不論大多數人的學習成果,這對至少投入12年義務教育學習英語的人而言,顯然是不符合投資報酬的。
那你需要學習英語嗎? 目前在2030雙語教育政策的規劃下,討論這個問題的意義不大(雖然該政策單就執行面而言,仍有許多需要改善之處,更遑論後續的evaluation和 monitoring),英語長久以來作為必修科目的現實,你其實別無選擇。
即便如此,學習英語所可能帶來的好處仍是不可否認的,有效掌握一門世界共通的語言,無疑為你提供該語言的識讀與溝通能力,你或許藉此享受西方流行音樂、閱讀外語書籍、走向深度旅遊或建立異國情誼。你在使用語言探索世界之際,也正一步一步地建立對世界的認識,一套或許青澀又不失世俗的「世界觀」便油然而生。
值得討論的是,在相關政策宣導或坊間文教業者文宣中,經常發現學習英語等同於建立國際視野的修辭,這種會說英文就是國際化的觀念,雖然說不上是漏洞百出,但全盤接收的腦袋也智商堪慮。按這個邏輯,是不是所有操著一口流利英語的美國人都具備國際視野,即便他們一生從未接收過海外資訊?
「世界觀」、「國際視野」究竟代表何種意義,在未能給予實質解釋之前便將其與學英語畫上等號的行為,除了聽起來是較為高大上的口號,我想不到政治行銷、商業行銷以外的目的。
或許我太過嚴厲,忽略了修辭中内嵌鼓勵學習英語的目的,但試想一下,在無必然因果關係的「學英語」和「建立國際視野」之間,強行劃上等號,跟坊間吃了膠原蛋白粉便能促進膠原蛋白增生的誇張修辭又有何異?
如果建立國際視野廣泛地代表跳脫邊界框架,接受多元文化意見與事物的能力,那麼,學習英語絕對不是唯一通往國際視野的途徑。或者更確切的說,只要你抱持正確求知與他人交往的心態,你已經在培養國際視野的路上了,而這跟你會說幾國語言無正相關關係。
即使你只會說中文或台語,不代表你沒有國際視野。反言之,就算你會說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西文等強勢語言,去了一拖拉庫世界名勝,品嘗了無數的各地美食,但本身若不具備學習新知、接納異己的心態,你認為這樣的自己還算是跟國際接軌的人士嗎? 在你沒有透過觀察、交流、反思得出一套與世界共存的原則之前,套一句越前龍馬的中二良言: 你還差得遠了。
所以,「你會英語」跟「你有世界觀」並不存在完全的因果關係。正確地說,學習英語確實提供你國際識讀與溝通能力,畢竟英語作為幾乎全球通用的語言,它給予你進入球場看球的門票,但你是否是觀眾席上那恣意妄為、遭人白眼的大老粗那又是另一檔層次的問題。
雖然你從小被迫學英文,只是不斷應付考試,出社會後又發現花了16年的求學生涯後,自己的英語實力仍不足應付國際工作場域,你開始思考是不是去報名補習班或找家教來練習英語實力。在你重返英語學習的旅途之前,我希望你先正視學習英語(外語)的真正價值—即培養同理心、理解不同文化並建立連結。
精通英語或許能開啟很多可能性,給予你多樣選擇,但它不代表機會。舉例來說,你或許可以因為自己外語能力好,有著眾多投入職場的選擇,但這不等同獲取該選擇的機會,極端一點地說,你是有天賦的物理學家,精通英語法語,你除了可以在大學任教,但你思來想去還是想進入CERN工作,但你發現你的國家不是CERN的成員國,你連投履歷的機會都沒有。
這並不是勸退你重返英語學習之旅,反而是強調如果是基於世俗效果而開啟的學習旅程,認為學英語是邁向理想工作的道路,你或許會因為現實與理想的出入,感到沮喪抑鬱,然後陷入一場自我懷疑的劇碼。只有你先正視學習外語的真正價值,並由此發展學習觀念,制定學習計畫與目標,你才不會不會被世俗的唬爛噱頭所蒙蔽。
所以當你還幻想著把英語學好,高級辦公生活將由此展開,奉勸你先去洗把臉,然後視線緊盯你的鼻子,就會明白這玩笑就跟你鼻頭上的粉刺一樣開大了。
精通一門語言雖然是漫長的,但該學習旅程通常也是極度享受的。如果你在學英語,但還無法體會學習樂趣,終日除了壓力還是壓力,那先請你停下來,因為你正在盲目地學英語。
你必須檢視自己的學習心態,重拾自己對學習純粹的熱情,不然一切免談,因為說穿了你很難走遠。因此,不管你決定學習何種語言,保持學習的熱情是最為重要的,因為只有熱愛,你才能對困境和壓力甘之如飴。
作者: Amy, Yu Lin, Lin
中土世界文化有限公司創辦人
經歷
駐瑞士國際非政府組織教育訓練
駐瑞士飯店管理學院英語講師
駐中國企業培訓講師